数据造假,是什么时候养成的习惯?
为什么害怕将真实但是"不正确"的数据记录下来?
我做工程的时候,也凑过数据,为的是看起来好一点,不会被别人说。比如,算出来50A的,选个80A,有可能被某些人说;选个63A的,以后增加起来麻烦。看看SOM设计的图纸,50A的选100A也没人说,因为本来就允许考虑增容的。
某些人对数据的过于挑剔,会导致工程很难完成,或者数据造假。但对数据可以宽容到什么程度,没有一个标准,每个人的尺度也不一样。
现在要求提交计算书,不知道里面的数据的真实性又有多少?
http://discover.news.163.com/08/0422/09/4A4HMOK3000125LI.html
http://news.163.com/07/0713/09/3J98U2B3000120GU.html
我国高校理工科实验数据编造篡改的现象不仅存在,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比较严重。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一名已经取得博士学位的黄姓女博士,发表在化学学术界公认的权威学术期刊――《美国化学会志》上的论文中存在数据造假的行为。
林院士两次给《美国化学会志》主编去信,先是报告情况,然后请求撤销论文。与此同时,有机所学位委员会也成立调查小组展开调查,并将相关情况汇报给了国务院学位办等部门,并最终由中科院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作出撤销黄的博士学位的处理。
"她的造假,不仅是毁了她自己,也毁了我和小组的良好声誉",林院士在公开信中说,"这是个沉痛的教训,但愿警钟长鸣!"
由于验证过程繁琐,所以编造篡改数据的学术不端行为远比抄袭等行为难查处,这也导致了部分学生的投机心理。中科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在对黄姓的女生查处过程中,前后花了大半年的时间。林国强院士也在信件中表示,之所以耗时长,是因为"从发现问题到调查乃至弄清整个事件的真相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多次推敲和验证。"
从现实情况来看,对于怀疑数据编造篡改等学术失范行为的举报,因为难以验证而成为无头公案的现象确实颇多。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