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观点是我第一次看到的,感觉有些东西说得挺对。作者是原百度副总裁,对Google的评价带有感情色彩。
让人找到人,我以前没有想过,是因为我不想被别人打扰。其实要被别人找到很容易,就是在你发表东西的地方,写上你的联系方式就行了。
从搜索的结果来说,Google优势很明显,所以我基本不用百度。百度地贴吧还有雅虎的爱问可能会有很多问题和答案,但是远不如专业论坛上的有效,我基本上也是不看的。QQ群是不错,及时性好,就是有时候太多闲聊,所以有人认为不如邮件列表有效,QQ邮箱也集成了群邮件这一功能。群邮件+IM群+论坛=很有效的交流方式,也是除了Google搜索外我用得最多的互联网应用。所以,我从来都认为中国最好的IT企业是腾讯,而不是百度。
-------------------------------------------------------------------------------------------------------------------------------------------------------------------------------------------------
搜索引擎是以速度和运算能力作为交换,在0.01秒内找到用户需要花一年甚至一百年的时间甄别和筛选的东西,同时他们
换取了搜索者的欲望――滋生自心底最深层次、真正不加隐藏的欲望。没有人会平白无故的搜索一个他不关心的东西。其实搜索引擎在无意识间已经完成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工作,这也是传媒人梦寐以求的――提纯的注意力。搜索引擎极为精确的锁定了这个人以及这个人在这一秒钟的欲望。
从商业角度来说,Google和百度的本质都是高纯度的注意力批发商。而对广告客户来说,一旦开始购买和享受这样一种如此有效的高纯度注意力,绝大部分客户就很难再戒掉搜索引擎广告。随着广告客户越来越多,Google发现不仅可以在自己的搜索结果页面内呈现自己的广告,还可以分发转介广告到其他页面上。于是,Google又有了一个新角色――成为广告客户的批发商。在这几样东西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野心勃勃的Google,还有Google背后的Larry
和Sergey。他们不仅要统治互联网所有的信息,要贩卖所有在网上停留的欲望,他们还要成为整个互联网的总代理。Larry
和Sergey在这样的一种始料不及的命运安排下,成为了人类欲望的最大代理者。
就像梁漱溟说的:中国、印度、西方并列为世界三大文化体系――西方关注的是人与世界,中国关注的是人与人,而印度关心的是人与自己的关系。其实,当下如火如荼的Myspace、Facebook对中国人来说一点都不陌生。因为,如何让人与人在社区里更好的交互,这本来就是中国人知识的一部分。在Myspace、Facebook兴起之前,百度早已经有了贴吧、腾讯早就有了QQ群。那是社区的更高境界――搜索+社区;IM+社区。以我看来,它们对于社区的应用和理解,早已经超越了Myspace、Facebook。
为什么贴吧是百度发明的,而不是谷歌?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中国的产品经理天生而无意识的捕捉到了搜索带来的、关注于人与人之间联系的价值。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百度会进入C2C和IM领域的深刻合理性。于百度而言,让人更有价值地与人沟通、相互寻找,才是更符合搜索本质的行为。
简而言之,微软之所以始终未发挥出互联网的优势,沦落到要靠收购雅虎来获得最后一张进入互联网的门票的境地,Google之所以没有收购Myspace,都是基于一个西方社会的很重要的知识系统根源――他们关心人与信息、人与电脑、人与工具的关系,而中国的百度、腾讯更深刻的洞察到了社区的含义――关注人如何更好的与人结合。这是孔子留下的遗产之一。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