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原理对摄影操作不是很有实际意义,但是可以更好地理解照相的过程。
一、变焦
http://blog.csdn.net/lonet/archive/2009/07/10/4336838.aspx
http://a007xu.blog.163.com/blog/static/44645988200931211350827/
http://wenwen.soso.com/z/q134817076.htm
焦距,是光学系统中衡量光的聚集或发散的度量方式,指从透镜中心到光聚集之焦点的距离。
照相机是凸透镜的一个应用:物距(u)>2焦距(f),2f>v(像距)>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的位置在异侧 。成像公式:1/焦距=1/物距+1/像距。
u=2f,v=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应用是测焦距
f<u<2f, v>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投影仪或幻灯机
与另外2种应用对比或作图可以发现,当u不变,f增大时,像的大小和像距会增大;f减少时,像的大小和像距会减少。
对于同一物体,要在照片内显得大一点,需要用到变焦镜头的变焦功能,增大焦距,使实像变大。
因为,焦距增大时像距范围也增大,需要将镜头中心与胶片的距离增大。实际上,胶片是固定的,需要将镜头往远离胶片的方向移动,同时物距也会稍微减少。
所以,在增大焦距时,会看到镜头伸长。由于镜头往远离胶卷的方向移动,也使视角同时减少了。
实际上,光改变镜头与胶片的距离不改变焦距,也能使视角产生变化。但是这样做意义不大,很可能使镜头与胶片的距离不在f到2f的距离内,无法获得清晰的影像。所以只有改变焦距才能在大范围内有效改变视角。
反之亦然。
二、对焦
http://www2.xitek.com/info/showarticle.php?page=2&id=1039
http://hi.baidu.com/wwgblog/blog/item/6d264cb5ae1260ce37d3ca72.html
根据物距(u)>2焦距(f),2f>v(像距)>f,只要是在视角范围内的物距>2焦距的物体都会在相机内部的f至2f这个距离内成像,如果胶片能够在这个范围内移动,就可以得到任意物体清晰的影像。这个过程称之为对焦或调焦。
调焦通常采用下述2种方式来进行:
1.整组调焦:将整个镜头向前伸出有限距离x,此增大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象点正确地落实在胶片平面上,以保持象面的清晰度。此增大量x称调焦量。
这种调焦方式在使用时,只需转动镜头上的调焦环,调焦环上刻有与调焦量对应的底片与被摄景物之间的距离标尺,调焦环带动镜筒上的多头螺纹,让镜头产生轴向移动,使镜头的焦点落实在胶片平面上。由于是整组移动镜头,镜片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不变,因此能始终保持镜头的成象质量处于最佳状态。
由于镜头整组移动,实际上物距和镜头中心到胶片的距离同时变化, 根据成像公式:1/焦距=1/物距+1/像距,如果物距基数比较大,可以忽略物距的变化,也可以忽略镜头中心到胶片的距离的变化,认为视角是不变的。
2.改变焦距:这种调焦方式是通过移动镜头中某组镜片的轴向位置,从而稍微变动了镜头的焦距,以使物距变化时能保持象距不变。为前组调焦示意图,它是最常采用的调焦方法之一。可以前组单片调焦,也可以前组一齐移动调焦。此外还有采用中组或后组的调焦形式。这种调焦方式的优点是调焦时整个镜头可保持不动,调焦量小,调焦机构也较简单。变焦镜头由于镜片多,体积大,整组移动有困难,往往多采用这种方式调焦。
三、景深
http://www.xitek.com/book/optical/depthoffield.htm
被摄体的前后纵深,呈现在底片面的影象模糊度,都在容许弥散圆的限定范围内,这个前后纵深成为景深。虽然,每次只有一个距离的物体真正落在胶片上,但附近的物体如果在景深内,也被认为是清晰的。超过景深范围的物体,就会显得模糊。
实际上多点对焦,也就是将这几个点都落在景深内,实际可能没有一个点落在胶片上。
景深有个计算公式,但比较复杂。与镜头使用光圈、镜头焦距、拍摄距离以及对像质的要求(表现为对容许弥散圆的大小)有关。
增大光圈和减少距离增加光线进入相机内部的角度,可以看作增加实像发射光线的角度,与相片距离大于一定值的实像就出现模糊,减少景深。
增大焦距,使像距范围增大,可以看作在相机内部将实像拉开,实像之间距离增大。除了在胶片位置的实像,其他实像到胶片的距离相应增大,容易变得模糊,减少景深。另外,物距越小,像距增加越明显。
光圈越大,镜头焦距越长,距离越近,景深越小。可以利用浅的景深来做出背景虚化的效果。也可以利用深的景深使相片最大范围清晰。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