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9日星期五

“中国”国名的来历(摘抄)

看得头都大的。

http://www.chinabaike.com/article/baike/1056/2008/200811071591869.html

"中国"的本意是什么呢?这还得从"国"字说起。"国"与"或"字相通,原意是指城、邑。当先民因农业的发展而定居下来以后,以部落首领的居住地为中心, 逐渐形成了初期的居民点和城市,城里称为国,城外近处就叫做郊人。开始时,国的差别并不大,但以后有的国发展较快,有的则已经扩展到原来几个国的范围。于 是大的单位就被称为"邦",小的单位还称国。再行后,由于一位首领或一个宗族已经拥有不止一个城、邑,即不止一个"国",因而就将其主要的、或首领居住的 城邑称为"国";这也就是以后将都城称为"国"的来历。

西周时,周王被称为天子,由他分封或得到他承认的国称为诸侯;但无论天子还是诸侯,他们居住的城邑都是"国"。既然同时存在那么多的国,在名称上就渐渐产 生了区别。天子所住的"国"(京师)处于中心、中枢地位,理所当然地被称为"中国"。

到周成王时,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主持扩建了洛邑(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白马寺一带),称成周,将商的遗民迁来集中居住于此,又在附近筑王城(在今河南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迁来周人居住,作为周的陪都,用以控制东方。洛邑既居陪都的重要地位,又位于"天下之中"的交通枢纽,也被称为"中国"。这说明,"中国"的概念开始由唯一的政治中心扩大到了地理中心。

春秋时的"中国"还具有民族意义。如秦国,不仅已经从戎人手中夺取了丰、镐和周人的发祥地周原,而且向西征服了戎人各部,其势力已足以与晋、郑等国抗衡。 这样一个大国,又占有原来的"中国",照理可以名正言顺地称"中国",但由于秦人出于东夷,又长期处于戎狄之间,因此在春秋时代始终被"中国"的诸侯看作 "夷狄",挤不进"中国"诸侯会盟的圈子。

"中国"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并且始终有强烈的民族含义,一般即指汉族文化区,所以不仅与地理概念不一定一致,而且与领土的归属有时也有矛盾。一方面,即使 是边远地区,只要聚居了大批汉人,或者汉族传统文化相当发达,就可以被认为是"中国"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非汉族接受了汉族文化,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不仅 这些人口会得到汉人的认同,他们聚居的地方也可能被承认为"中国"的组成部分。

可以说,广义的"中国"就等于中原王朝,凡是中原王朝的疆域范围都是"中国"。狭义的"中国"则只能是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汉族聚居区或汉文化区。两种标准同时并存,不仅引起了地区之间的"中国"之争,也引发了政权之间的"中国"之争。

在明朝以前,外国人如何称呼当时的中原王朝,我们还不大清楚,因为像《马可波罗游记》这样专门记载中国情况的著作毕竟不多,而东方的历史文献大多用汉文,与中国的没有什么区别,西方和阿拉伯的又很不一致。但从明朝后期开始,来中国的西方人一般都用中国或中华、中华帝国、中央帝国来称中国,而不是用明朝、清朝或大明、大清。鸦片战争以后,在国际交往中中国开始被作为国家或清朝的代名词。

但 是人们概念还是相当模糊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就是著名的官员和学者也在所难免。像魏源(1794-1857)这样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也是如此。在他 的著作中,"中国"一词有时是指整个清朝,和今天的用法已经完全一样;但有时却只指传统的"中国"范围,即内地十八省,而不包括蒙古、西藏、青海、新疆、 东北和台湾在内。

有的学者注意到,早在康 熙二十八年(1698)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时,清朝提供的满文本和拉丁文本中已经使用了"中国"一词。以后在列强同清朝订立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清 朝也使用了"中国"作为国家的名称。不过我们应该肯定,即使到了晚清,尽管中国作为国家的概念已经相当明确了,清朝的正式名称还是清、大清或大清国。我们 还应该注意到,清朝在对外交往和正式条约中之所以愿意使用"中国"一词,实际上还包含着一种传统的心态,即着眼于"中国"二字的字面含义--中心、中央、 天下之中的国家。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以后,中国才成为国家的正式简称,成了国家的代名词。中国也有了明确的地理范围--中华民国所属的全部领土。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