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30日星期五

电缆的热稳定问题

又在一次讨论中无意提到了电缆热稳定的问题,以前也想过,但不了了之。

根据GB50054-9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第4.2.2条的公式有如下问题:
1.低压柜出线通常是瞬时动作的,短路持续时间小于0.1s,如何计入短路电流非周期分量没有明确;
2.还是短路持续时间,这个取值影响很大。国外品牌的断路器给的参数详细一点,国内品牌的就。。。。。。

看了篇论文《关于变压器二次侧出线电缆的热稳定校验问题的探讨》,感觉主要在于限流作用(限流特性和限能特性)。

当我们不考虑开关的限流作用按照短路电流持续时间0.1s 计算交联聚乙烯铜芯电缆的热稳定短路电流,按照常规计算:35mm2 的电缆为15.72kA;50mm2的电缆为22.4kA,则按照"电缆的热稳定电流应大于或等于回路的短路电流周期分量有效值(上例为20kA)"的原则,这样我们就要选择50mm2 的电缆才符合热稳定的要求,这显然是不必要地提高了电缆截面,导致变压器越大,二次侧短路电流越大, 电缆截面就越大。

而这个短路电流,是指低压母线处的短路电流(也有人认为是出线末端电流)。

我用DOCWIN软件做了一个模拟,感觉看起来比较直观一点。

说明了几个问题:
1. 在热稳定校验时,用于校验的短路电流是电缆始端的而不是末端的,如WC2的49.6kA。
2.在同等的短路电流下,由于使用断路器的限流作用不同,可能出现2.5mm2的电缆(用T2H 160 TMD16-500)通不过热稳定而1.5mm2的电缆(用T2H 160 TMD4-16)通过的情况,如WC1

施耐德的样本也有类似的限流特性和限能特性表格。

以前和国外配合过一次设计,他们是用SKM算的,比DOCWIN通用、中立。如果这些要用人手去算,那就。。。。。。
那次最后还是没有买SKM,这个东西可不便宜,为了一个项目,不值得。。。。。。
但看过SKM算出来的结果,那个感觉,简直就是太牛了。但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的健壮性。

摘抄:一篇男人看了会沉默的文章

http://bookmark.hexun.com/xiaozhulili/detail.aspx?bid=6071564&type=rss

你可知道
要女人清晨醒来
凌乱的面对一个爱的人
是需要有很大的勇气

你可知道
当女人被男人
脱去自己的衣服
一丝不挂的在他面前
是需要多少的爱

你可知道
女人为什么会背朝你睡
因为她不喜欢看你的背影
如果你以后抱着她睡
她会安心一整个晚上

你可知道
深爱你的女人在冲你发火以后
自己却转身不断啜泣

你可知道
她只会对她爱的男人唠叨
也只会对她在乎的人耍性子

你可知道
假若她不爱你
她根本不会对你发火
不会希望你去哄她
更不会为你掉眼泪
因为她不爱的人没那本事

你可知道
当你离开她
留下她独自一人
她有多大的期待和恐惧
而这一切都只是因为她爱你
而这一切都因为你还不够懂她

女人知道太多不该知道的事情
男人不知道太多该知道的事情

请给她一个拥抱一个吻,用你的拥抱你的吻去化解她心里的悲伤和眼角的泪水。
因为她只是害怕你的冷漠、转身和安静……
两个深爱的人在一起,就要
互相包容,互相理解,互相体谅,互相信任,
否则当你们真正失去时将会遗憾终生……
否则美好的未来也就在你们自己手中泯灭了……

希望每一个男人都能够好好珍惜陪伴在你身边的女人
她们为你付出过,不求回报
却希望你们能够读懂,能够牵着她们的手坚定地走下去

女孩子20岁左右是她最美丽的。这时她的心地最善良,她有点成熟,又有点孩子气。
男孩子20左右的时候是他最暗淡的日子,这时什么都没有,不能独立又不想依赖,挣扎着彷徨着,寻找着自己的位置。
所以如果一个男孩子在他20岁左右的时候遇见了与他年纪相当的女孩子,那一定要珍惜她,因为这个女孩子是用自己最美丽的年华陪他走过了最暗淡的日子!女孩只有陪他走过,女孩将永远幸福下去。

2009年10月27日星期二

定海神猪

今天看了几场球,男子棒球决赛、男子水球决赛,广东队都获得了金牌。

最后的是男子篮球半决赛,广东VS解放军。

记得某年的10月27日的CBA总决赛,广东VS八一,最后一次进攻,广东队补篮没进,输了一分,错失了CBA的总冠军。

今天,在常规时间的最后一次进攻,广东队补篮没进,这次是平局,打加时。

加时赛中,猪的3分过后,领先了5分。。。。。。

这次没有外援,没有易,打到最后连纯正的中锋都没有,在WZZ的冲击下,艰难的获得了胜利。

虽然不是决赛,但是实际上,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能在淘汰赛中战胜解放军,我觉得。。。。。。

2009年10月25日星期日

学术无用

http://www.hudong.com/wiki/%E6%B6%82%E5%BA%8F%E6%96%B0

涂序新先生的事,最近闹得沸沸扬扬。

涂先生的学术,只能用"很牛"来形容:
涂序新1995年9月至2001年6月就读于清华大学,2000年6月获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01年6月获法学学士学位,2001年9月至2007年6月就读于美国西北大学,分别于2004年和2007年获得岩土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其后在美国西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用Google scholar(谷歌学术搜索)可以搜到他发表的6篇学术论文,其中3篇是SCI核心期刊。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文章是2008年发表在《国际工程数值期刊》的一篇文章《微粒的标准计算静力学平衡》。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牛人:郎咸平。

不知道郎教授如果在国内,涂先生如果在香港,会怎么样?

从重要性的角度看,在工程界,专业水平肯定不是占第一位的;在国内的任何一行,也很少有学术占第一位的。

在学校的时候,就觉得在学术上让人佩服的老师不多,现在看来,在这样的环境下,是必然的。

不必羡慕其它国家人均GDP怎么样,人均专利怎么样,产业的科技含量怎么样。

在国内,还是卖几块地皮,弄几条高架或者地铁来得见效。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2009年10月17日星期六

一个真正的学者

从我第一次听说"郎咸平"的事情开始,我就认为他是一个说实话、有良知的学者。

当时我对经济、改革、股市之类的东西不太感兴趣,也没有仔细的看这方面的资料,最近看看,更觉得郎咸平了不起。

郎咸平的经历,让我挺震动的。

对郎咸平的了解,主要来自《整合》、《解读郎咸平》、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509061301889.html
http://www.hangzhou.com.cn/20050801/ca879515.htm

他是一个非常平凡的小孩,读书很一般,上的是东海大学的经济系。

他大一考试作弊,从此奋发,以微积分为突破口,对做学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为"大牌学生",后来考入台大经济系读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做了2年财经记者,后来银行求职失败,无奈准备出国留学。

那年他27岁,TOFEL考了550多,GRE考了1640多,得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录取,但没有获得奖学金。虽然郎咸平戏称其为"烂校",但是根据
http://baike.baidu.com/view/352950.htm
的资料,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位于费城,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商学院。沃顿商学院创立于1881年,是美国第一所大学商学院。

郎咸平妈妈把房子卖了2万美金,提供了他的学费。郎咸平在沃顿商学院 辗转 到了 财务系,之后......

郎咸平的成就,很多地方可以看到,有人称之为华人经济学家公司治理领域的第一人,他的论文和被引用次数......

郎咸平说的下面几点我印象比较深:
美国学术研究和论文发表的严谨,用六亲不认、心狠手辣、磨掉几层皮来形容。
数据说话、客观公正,学术尊严坚决不容践踏。
可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是其他人不能更贫穷。强调公平,要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
社会在进步,社会公平在民间。
"我不聪明,但很用功。"郎咸平这样评价自己。

郎咸平其他的一些事:
1956年出生于台湾,父亲是个军人。当初从青岛撤退到台湾时,每个军官一般都带着一箱子黄金、白银,但他的父亲却特别有趣,
仅带着一箱"青岛啤酒"和三块大洋。在波涛汹涌的海上,他花两块大洋买了一张床位,下船后又花了一块大洋买了一串香蕉,从此便身无分文。凭着勤奋、多才,他的父亲42岁就升任空军少将。但后来,又因刚直不阿、敢怒敢言得罪了不少上司,播下了日后提前退休的种子。郎咸平至今还记得他小时候,父亲很骄傲地对他说:"别人问我这一辈子最骄傲的是什么,那就是你爸爸从来没带着你妈妈到别人家去磕头、送礼……。"当时,他觉得父亲非常伟大。
母亲是台湾化学界的名师,"妈妈很爱我,她是一个非常坚强的女人,我从来没看见我妈妈哭过。"郎咸平这样描述自己的母亲。

他像孩子一样喜欢看焰火;最爱吃台湾的桃园街牛肉面,嘴馋了却不能回台北时,总要央告家人带给他;酒量不错,白酒能喝一两瓶;生平养过无数宠物――从猫、狗、鱼到乌龟、泥鳅、蜥蜴、海壁虎甚至蚂蚁。49岁的年纪却还童心未泯。

为了对抗那些欺负他的高年级同学,甚至跑去拜了山东八步螳螂拳嫡传弟子为师,混迹台北最热闹的西门町街,打遍全校无敌手,号称"西门町之虎"。

郎咸平承认自己"胆大妄为",敢吃"血淋淋"的东西。从小到大没什么可怕的,除了小时候怕念书、考试、写文章之外,(而这些现在倒成了他最擅长的东西)。

他说自己智商虽有但情商太差。寂寞到一个人去打高尔夫。
郎咸平的妻子和两个儿子都定居在美国,他说自己平常不上网也不看报纸,与家人见一面都算稀罕,有时家里人甚至不清楚他一个人在国内干什么。他习惯了一个人走路,一个人吃饭。

郎咸平开玩笑地说:"我是个不'坐台'的教授,上课永远讲完就走……。"偶尔也去办公室楼下小店里买青岛啤酒自斟自饮。

为了保持研究课题的独立性,郎咸平对于无数邀请他、给某个公司做独立董事的请求,一概拒绝,潜心治学。

他是个热爱享受物质的人,开着心爱的奔驰,以710万港币买入擎天半岛的豪宅。在接受香港记者采访的时候,他表示:"现在名气大了,如果内地有人来探望我,有个豪宅单位总是比较有体面的。"

------------------------------------------------------------------------------------------------------------------------------------------------------------------------------------------------------------------------------------------------------------------
像财务、金融、经济这么复杂和受人影响的东西,郎咸平都可以 数据说话、客观公正,那工程上的问题,更应该这样做。
我快足28岁了。

2009年10月16日星期五

CAD参照类型

http://school.cnd8.com/autocad/jiaocheng/24312.htm

"Reference Type(参照类型)":指定外部参照是"Attachment(附加型)"还是"Overlay(覆盖型)",其含义为:

  ①"Attach(附加型)":在图形中附着附加型的外部参照时,如果其中嵌套有其他外部参照(包括 附加型 和 覆盖型),则将嵌套的外部参照包含在内。

  ②"Overlay(覆盖型)":在图形中附着覆盖型外部参照时,则任何嵌套在其中的覆盖型外部参照都将被忽略,而且其本身(覆盖型外部参照)也不能显示。

http://www.markcad.com/autocad/tutorials/xref_attach.htm

That's because an overlaid xref appears only "one level deep" -- in
other words, it appears in a parent drawing, but not in a grandparent
drawing (or above: great-grandparent, etc.). You Attach xrefs that you
want to show no matter what the level of nesting, and you Overlay
xrefs that you want to show in the parent drawing, but no higher in
the hierarchy. I use Attach in almost all cases. Overlay can be useful
in complex multidisciplinary situations where certain xrefs should
appear in certain disciplines' drawings, but not in others'.

上面2个说法是否正确,我用AutoCAD 2006 做了一个试验:

整个参照结构如下:(+代表 attach -代表 overlay)
Z+A+AA+AAO
+AAA
-AO
-O+OA+OAA
-OO

结果发现,在Z里,包含A,AA,AAA,O,OA,OAA。

对于Z来说,A和O属于第一代,都包含;第一代以后,只要有一个O(比如 AO,AAO,OA,OO,OAA),就不包含。

如果以人来比喻,attach 代表儿子,overlay 代表 女儿,Z 看到的是 他的儿子、女儿,以及 儿子的儿子的儿子...和女儿的儿子的儿子的....。
或者这么说,女儿(包括后代)只有父母看到,再长辈的就看不到了。这和第2种说法是一致的。

2009年10月9日星期五

“中国”国名的来历(摘抄)

看得头都大的。

http://www.chinabaike.com/article/baike/1056/2008/200811071591869.html

"中国"的本意是什么呢?这还得从"国"字说起。"国"与"或"字相通,原意是指城、邑。当先民因农业的发展而定居下来以后,以部落首领的居住地为中心, 逐渐形成了初期的居民点和城市,城里称为国,城外近处就叫做郊人。开始时,国的差别并不大,但以后有的国发展较快,有的则已经扩展到原来几个国的范围。于 是大的单位就被称为"邦",小的单位还称国。再行后,由于一位首领或一个宗族已经拥有不止一个城、邑,即不止一个"国",因而就将其主要的、或首领居住的 城邑称为"国";这也就是以后将都城称为"国"的来历。

西周时,周王被称为天子,由他分封或得到他承认的国称为诸侯;但无论天子还是诸侯,他们居住的城邑都是"国"。既然同时存在那么多的国,在名称上就渐渐产 生了区别。天子所住的"国"(京师)处于中心、中枢地位,理所当然地被称为"中国"。

到周成王时,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主持扩建了洛邑(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白马寺一带),称成周,将商的遗民迁来集中居住于此,又在附近筑王城(在今河南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迁来周人居住,作为周的陪都,用以控制东方。洛邑既居陪都的重要地位,又位于"天下之中"的交通枢纽,也被称为"中国"。这说明,"中国"的概念开始由唯一的政治中心扩大到了地理中心。

春秋时的"中国"还具有民族意义。如秦国,不仅已经从戎人手中夺取了丰、镐和周人的发祥地周原,而且向西征服了戎人各部,其势力已足以与晋、郑等国抗衡。 这样一个大国,又占有原来的"中国",照理可以名正言顺地称"中国",但由于秦人出于东夷,又长期处于戎狄之间,因此在春秋时代始终被"中国"的诸侯看作 "夷狄",挤不进"中国"诸侯会盟的圈子。

"中国"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并且始终有强烈的民族含义,一般即指汉族文化区,所以不仅与地理概念不一定一致,而且与领土的归属有时也有矛盾。一方面,即使 是边远地区,只要聚居了大批汉人,或者汉族传统文化相当发达,就可以被认为是"中国"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非汉族接受了汉族文化,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不仅 这些人口会得到汉人的认同,他们聚居的地方也可能被承认为"中国"的组成部分。

可以说,广义的"中国"就等于中原王朝,凡是中原王朝的疆域范围都是"中国"。狭义的"中国"则只能是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汉族聚居区或汉文化区。两种标准同时并存,不仅引起了地区之间的"中国"之争,也引发了政权之间的"中国"之争。

在明朝以前,外国人如何称呼当时的中原王朝,我们还不大清楚,因为像《马可波罗游记》这样专门记载中国情况的著作毕竟不多,而东方的历史文献大多用汉文,与中国的没有什么区别,西方和阿拉伯的又很不一致。但从明朝后期开始,来中国的西方人一般都用中国或中华、中华帝国、中央帝国来称中国,而不是用明朝、清朝或大明、大清。鸦片战争以后,在国际交往中中国开始被作为国家或清朝的代名词。

但 是人们概念还是相当模糊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就是著名的官员和学者也在所难免。像魏源(1794-1857)这样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也是如此。在他 的著作中,"中国"一词有时是指整个清朝,和今天的用法已经完全一样;但有时却只指传统的"中国"范围,即内地十八省,而不包括蒙古、西藏、青海、新疆、 东北和台湾在内。

有的学者注意到,早在康 熙二十八年(1698)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时,清朝提供的满文本和拉丁文本中已经使用了"中国"一词。以后在列强同清朝订立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清 朝也使用了"中国"作为国家的名称。不过我们应该肯定,即使到了晚清,尽管中国作为国家的概念已经相当明确了,清朝的正式名称还是清、大清或大清国。我们 还应该注意到,清朝在对外交往和正式条约中之所以愿意使用"中国"一词,实际上还包含着一种传统的心态,即着眼于"中国"二字的字面含义--中心、中央、 天下之中的国家。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以后,中国才成为国家的正式简称,成了国家的代名词。中国也有了明确的地理范围--中华民国所属的全部领土。

2009年10月4日星期日

还是那个南京

8点多从无锡出发,乘汤托的车走沪宁高速到南京。

从中山门进入南京城,那一块我是不怎么熟悉,但是看到两旁的高高的树和数显交通灯,就知道是南京了。

经过珠江路、进香河、四牌楼,到了本部。走了一圈,基本上没什么变化。建筑系旁边的教学楼被建筑系占用了,里面的格局变化很大,老图书馆也在改造当中。

下午去了九龙湖校区,面积挺大的,整个色调比较严肃。中心建筑是 李文正图书馆, 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江苏高校第一大,全国高校第二大,齐康设计。读大学的时候根本没听说过李文正这个人,只能Google一下了:

李文正1929年-),祖籍中国福建莆田,1929年生于印度尼西亚玛琅,为印度尼西亚知名企业家力宝集团的创始人。李文正在中学时期,曾任东爪哇华侨学校学生会主席,他于1947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1962年在台复校)哲学系,后于1949年中国内战结束之际辍学,经香港,重返印尼,定居雅加达,投身金融界、实业界,是知名的华人富豪之一。李文正曾任亚洲银行家协会主席。李文正热心于教育事业,为印度尼西亚国立大学董事长、东南大学名誉董事长及名誉教授,并捐资修建了东南大学李文正楼与李文正图书馆。

他们说这个图书馆看起来有点像人民大会堂,呵呵,可能吧。图书馆后面是一个超大的草坪,很开阔,看上去很舒服。

广州大学城我是去多了,看看九龙湖校区,其实也就是那回事。大学的核心不在建筑,而在人。

要人,就要关心人,就要人性化,提供一个让人发展成长的平台。九龙湖的学生,比我当初在浦口过得还不好。宿舍、教学楼、图书馆附近,很少的服务点,买点什么都不方便。据说校车的数量不足,江宁的公交系统比当年的浦口还差。学校的理念难道就是把这几万人关起来,让他们好好读书?让人难以理解。

晚上经过新街口,去了狮子桥,都是南京以前就很旺的地方,现在更加繁华了。

第二天,吃过早饭,在火车站的地铁出口送了孙文川和赵海俊,陈亮也回家去了。这次殳俊结婚是聚的最齐的一次了,223224的都齐了,320的也差不多了。

从鼓楼的地铁站出来,我从中央路一直走到了太平北路,然后到了兰园。一路上都是熟悉的感觉,有点干燥的天气,火热的阳光,高高的树在人行道档起了一大片树荫。路上人很少,车也不多,旁边的非机动车道不时有晃晃悠悠的自行车,风吹过还带来几片落叶。在路上走着,十分安逸,好像世界上其它的人和事都被隔开了。希望若干年后在这里走过,还是这样的感觉。

要去机场了,在太平北路坐2路车到底,在中华门汽车站有大巴到禄口机场。这次到南京,出租车、公交车、地铁、飞机都坐了一遍,就差火车了。

这次时间赶得急,很多地方都没来得及去看,等下次吧。


迁就Qzone

重新设置了blogger,LiveSpaces的设置来迁就Qzone。

为的就是简单地用Email来发布。

说老实话,Qzone实在太霸道了,非要用QQ的邮箱才能发布。

但要等Qzone支持其它邮箱,就不知道要等到啥时候了。

Tor被封,Blogger用起来没有以前方便了。Qzone在国内是有不少优势。




2009年10月1日星期四

回南京

殳 明天结婚了,当年223224的就只剩下了2个。

毕业5年了,我家小猪女也过5个月了。

这次借道殳的婚礼,回南京一趟。

想想看,从毕业到现在,还没回过南京。

回南京,给我一种很奇怪的感觉。

南京,在我脑中,还是我上学时候的样子。

大学虽然短短4年,但回忆却很丰富。

本来是想和朱一起回去的,但这次不可能了。


连 Tor 也无能为力

上个月,还能通过 Tor 访问我的Picasaweb、blogspot,现在......

是国内的屏蔽技术先进了吗?

还是这样的屏蔽技术早就有了,只是没有公开使用而已?

还是有更新进的技术可以监视穿透屏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