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学术腐败屡禁不止,为何自我吹嘘成为自然?
急功近利是主因,评判者的无能是条件。
既然你不懂,你就不要瞎评判。
---------------------------------------------------------------------------------------------
http://www.acriticism.com/article.asp?Newsid=9081&type=1001
这样一个以剽窃起家的骗子,他的拙劣骗术在我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居然屡屡得手。从他个人网页介绍的情况看,他不但得到了北京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的头衔,还成为北京大学人类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人类学和民俗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人类学重点学科负责人,甚至还被我国另一所著名高校清华大学的社会学系聘为兼职教授。我为北大和清华的学子们感到悲哀。据说北京大学的校领导还为这位"大师"在校园内的未名湖畔作为特殊待遇分配了一所四居室的住房,因为与季羡林教授比邻,使他有资本到处吹嘘自己在北京大学"享受的是季羡林的待遇"!
如果说蔡华在法国学习了几年,多少还有些学术能力的话,那么他除了这部欺世盗名的"专著"之外,似乎还应该有其他的研究成果问世。但从他在北京大学的个人网页上看,似乎他除了忙于四处吹嘘之外,在这几年里并没有发表什么成果。网页上列出的唯一一篇论文是2000年发表的"纳人亲属制度的结构与婚姻家庭悖论的终结"(载《公共理性与现代学术》,三联书店),似乎还是他博士论文的一部分。我们的蔡教授自1995年拿到博士学位以来,11年里"吃"的还是那一篇博士论文,他的学术研究工作的"产出"是不是也有点太单薄了!
据蔡华自己在《人类学的执着问道者――蔡华先生访谈录》(载《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1年第1期)中自述,他在1973-1976年就读于长沙铁道学院外语系法语专业,毕业后到云南社会科学院工作,1984年赴法国巴黎第十大学学习人类学,1995年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该论文于1997年出版法文版,
2001年在美国出版英文版,书名译成中文为《一个无父无夫的社会――中国的纳人》。也就是这本书,使蔡华一举成名,据说他因此获得巴黎第十大学人类学系成立31年来第一个获得最佳博士论文提名的毕业生。据蔡华自己在这篇访谈录中披露,"当时的答辩委员会主席就对我说:'不知道您是不是满意了。……
如果教育部还有更高的荣誉,我们也愿意统统给您'"。我们不知当时还有什么人在场听到并能够证实这番话。不过,在中国留学生当中即使有些人得到了类似的口头赞扬,之后再用自己的嘴把这番话去到处宣扬的人,恐怕并不多见。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篇访谈录到处充斥着蔡华借他人之口来对自己进行吹捧的言辞。例如,在谈到其他外国学者对他研究成果的评价时,他说:"值得一提的是另一位法国人类学家Ballentier,第一次听见我的研究介绍时,他评价道:'哎呀!这样一来,我们五十年的奋斗全泡汤了'"。
在谈到出版界的评价时,他说"法国大学出版社的总裁看过这本书后告诉我,他的雄心壮志就是把这本书翻译成所有重要的语言"。在访谈录的最后,他表示"我会提出一些有别于前人的各种学派的想法的东西,将来不排斥我会把它叫做'某某主义'",俨然一副当代学术大师的气概。在访谈录的结尾处,当人们问到他这部著作的中文版何时与国内读者见面时,他明确表示"希望在2002年"。
现在已是2006年了,国内的读者们期待多年的这本值得翻译成全世界所有重要文字的学术名著始终没有与中国读者见面。与此同时,蔡华凭借他的这部著作,接二连三地获得了国内外多项重要奖项。根据他个人网页的介绍,他在2002年获得法兰西科学院授予的"法语国家大奖"金牌,2003年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一等奖。尽管有人说"法语国家大奖"是法国为鼓励外国人用法语写作的奖项,但仍是一项国内学者从未得到的国际奖;而北京市社科一等奖,则应当说是国内省市级科研成果的最高殊荣。
看到这里,人们不禁想问,在国际和国内连连得到大奖的这本书究竟是本什么样的学术著作,以致引起世人这么高的评价?后来甚至连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格尔兹也对之感到兴趣,专门写了一篇长篇书评。其实,把格尔兹的书评与其他没有来过中国、不了解中国也不了解中国学术研究状况的西方学者们的评价放到一起,可以明显看出他们大多是被蔡华对云南省泸沽湖纳西族"无夫无父"的婚姻习俗所吸引,是被蔡华所描述的当地自由开放的男女性关系所吸引。法国科学院的评委们和格尔兹,都不可能对蔡华描述事件的真伪提出任何质疑。由于他们对书中研究对象毫无所知,在某种意义上,他们都不是合格的学术评判者。
但是那些多少了解一些中国少数民族情况的西方学者,特别是自己也或多或少对泸沽湖纳西族做过一些调查的西方学者,他们对蔡华的这部到处吹嘘的《一个无父无夫的社会――中国的纳人》的评价又是怎样的呢?
蔡华这本书2002年在法国获奖后,在西方学术界也引起关注。2003年2月《Asian Ethnicity》(亚洲族群)杂志发表了一篇署名
Koen Wellens的书评,2003年《Asian Anthropology》(亚洲人类学)杂志发表了署名Chou
Wah-Shan的书评。也许是国人对国外的学术杂志关注不够,这两篇书评直至近期才被译成中文,发表在《西北民族研究》杂志2006年第3期上(见附件1和附件2)。这两篇书评确实使国内的读者们大开了眼界,进一步了解到国外学术界对蔡华这本书的真正评价。
这两篇书评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它们对蔡华这部在国内外连连获奖的著作是什么评价呢?在看到蔡华借他人之嘴对自己这部专著的学术影响给予大肆吹嘘后,相信读者们一定会很好奇。笔者在读完这两篇书评后,对蔡书的基本评价是:剽窃他人研究成果、歪曲当地社会事实,臆造出一个耸人听闻的"无父无夫的社会",哗众取宠,盗名欺世。
既然已经对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大胆剽窃,对自己观察到的和从文献中读到的事实和案例也进行了肆意歪曲,并在自定义的逻辑游戏中写完了自己的"博士论文",混到了巴黎大学的学位,假如多少有点自知之明,多少有点心虚之处,蔡华在毕业后悄悄地找个饭碗也就算了。但是这位老兄却不然,以为天下只有他兼通中文和英文、法文,天下只有他到泸沽湖地区做过调查,自认为可以瞒天过海,而且以这部专著为垫脚石,就可以当上"学术大师"了。所以他不但没有夹起尾巴做人,而是像本文开始时所说的那样,以为有这样一部有轰动效应的法文专著和英文译本,再加上恬不知耻的自我吹嘘,就可以与费孝通教授齐名,就可以放手囊括国内外一切重要学术大奖了。真是太小看了天下人!
--------------------------------------------------------------------------------------
我对人文的东西不感兴趣,从小就觉得那是一些无聊的、用来吹牛的东西。长大后我才发现,其实人文也是一种科学,也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只不过我所处的环境,我所在的国家让我有这样的感觉。从小学到大学,都听厌了那些文科课里面的大话。从内心,我是对学文科、做社科的人很有看法,觉得他们是社会的寄生虫,毫无贡献可言。
连实话都不敢讲,连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东西都不敢说出来,还做什么研究?
既然是做研究,就允许错误,而且只有说出来了,让别人指出错误,才会有进步。
错,也要大声说出口。
我觉得社会要宽容错误。允许犯错,才能创新。中国人都被吓怕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