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8日星期五

暂时休战

快到十一了,提前了两天休战。

现在对前面的战争做一下总结:
战争的开始,两个城镇的争夺中,受到了重创;其他的战场也不大顺利。
战争的中段,开始在不利的战场撤退,在等待不到援军的情况下,冒着枪林弹雨撤出了战场,损失很大。由于局势不明朗,在发现不错的高地后,没有坚决出兵,在原来的战场也没有投入再多的兵力。
战争的后段,援军开始进入,战局好转,在三天后重新占据了优势。在休战前再放弃了两个不利的阵地。本来还准备从一个已经获得优势的高地撤退,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成功。

最后清点了一下人数,多了500左右的新兵。

2007年9月24日星期一

投入更多的兵力,得到更大的损失

上一次的出兵证明还是算正确的,只是由于投入不多而没有满意的回报。

但是,残余的阵地带来的损失更大,兵力损失在增加。

是要撤出原来的阵地吗?

还是看时机吧,本来有好的机会,错过了一次。

2007年9月22日星期六

Charlottes.Web.2006

Who makes the miracle?

Charlotte Or Fern Or Wilbur?

I have a piggy,and it's a miracle.

2007年9月21日星期五

惨烈的第五天

盟军依然没有到,从别处调来了10000多的部队参加了战斗。

从部分战场撤出了部队,但撤退的时机不理想,损失比较大,但现在不撤退以后的机会可能更糟。

部队还没撤出,调来的部队又陷入了苦战。

最后清点了一下人数,损失了将近550,差不多是2%。

希望功进的一个城镇会带来好的收获。

2007年9月20日星期四

小猪又在飞了

要飞超过17个小时吧,辛苦猪了。

明天下午2点多到上海,避开了台风。

就让猪先回圈一趟吧,也难得回一次。

猪神保佑。

没有盟军支持的第四天

战斗继续在胶着中,有一个阵地有转好的趋势,其他的都陷入了苦战。

预料中的盟军并没有出现,还没有机会撤出阵地。

鸣金后清点了一下人数,居然发现多了50多个从敌人那投降过来的。

不知明天盟军会否到来,原来的撤退计划:
200025 深特力B 9.6 100
200761 本钢板B 10.0 100

改为:
200025 深特力B 9.4 100
200761 本钢板B 9.8 200

另外发现两个可能有前途的高地:
200513 丽珠B 16.51 200
200770 武锅B 11.01 400

2007年9月19日星期三

在观望中渡过的第三天

小头头今天在不断的观望。

战斗在继续,残酷的战斗还在继续。

一波波的冲锋,一波波的反攻,战局不断的在变化。有几次想撤退,但都没有成功,怕错过了敌人崩溃的时候,怕被敌人在后面追击。

一天的战斗结束了,大家都鸣金收兵了。

清点了一下人数,伤亡发现比想象中要大得多。其实,从加入战争的时候起,就差不多损失了2%的部队了。

明天,在盟军大力支援的时候,可能是撤退的好时机。

下面两个是环境最恶劣,战斗最残酷的战场,明天的撤退时机是:
200025 深特力B 9.6 100
200761 本钢板B 10.0 100

2007年9月18日星期二

第二天游荡

第二天小头头带着18000名新兵,开始到牧场打猎。

这次带计划书了,游荡了一圈,瞄准了几个目标,发动了攻击。

如果按原目标行动的话,可以逮中三个。

计划书:
200761 9.5 (9.99) 100
200025 9.4(9.87) 100
200011 6.4(6.81) 100
200168 4.7(4.95) 100
200488 8.8(9.10) 100
200039 16.7(16.88) 200
200771 20.6(21.03) 200

猎物一览表;
晨 鸣B 200488 8.88 200 ---9.05
杭汽轮B 200771 20.6 400 ---20.6
本钢板B200761 9.73 200 ---9.59
深物业B 200011 6.45 100 ---6.51
深特力B 200025 9.35 100 ---9.26
雷 伊B 200168 4.75 100 ---4.76

结论:
以收市价来算,基本持平,不算损害的话,多了1个士兵。

2007年9月17日星期一

第一次游荡

新的小头头带着18000名新兵,开始到牧场打猎。

忘记带计划书了,游荡了一圈,瞄准了几个目标,但是都没有命中。

如果按原目标行动的话,可以逮中三个。

明天又要打猎了,不知道是不是仍然空手而归,还是会背回来一个包袱。

不过,这次又提前作出决定,为了避免再次忘记计划书,现在先记录下来.

200761 9.5 (9.99) 100
200025 9.4(9.87) 100
200011 6.4(6.81) 100
200168 4.7(4.95) 100
200488 8.8(9.10) 100
200039 16.7(16.88) 200
200771 20.6(21.03) 200

2007年9月16日星期日

不能说的秘密

电影的前半部分,只看到一个卖弄技巧的钢琴少年和有一个典型的小女生在打情骂俏,觉得很没意思。

后半部分是来了一个大转折,搞出了一段跨越时空的恋情。看得时候还是有点感动,不过又很快平静下来。

爱情这个永恒的话题,有着无数多个不同的表达。

不顾一切,排除万难,的确精神可嘉。

2007年9月15日星期六

U盘真的找不到了

要用的时候才发现,U盘找不到了。

8月10日左右整理资料,将东西从单位和家里来回拷贝,8月13日还看到过吧,本来准备再拷贝一次的,后来因为事情多久忘了。

8月15日,准备给猪改简历的时候,才发现不见了。

不过这个星期的事情是又多又烦。先是去广发证券办了深圳B股的帐户和开了中国银行的帐户,头都大了;然后又从农业银行取钱再到建设银行异地存款,被银行气得郁闷了好一会;去了保利国际广场开了一次非常没有意义和无关的会;单位的二次原理图错了3年了起码,从我进去的时候开始到现在,现在要重做也要花费很多时间,约束又大,人人都有意见。

U盘不见了,我整理的资料没了,猪在上面的资料也没了。

好郁闷,在家里和单位疯狂的找了很久,都没发现踪影,可能是我在外面办事的时候,放在桌面被人拿走了。单位里面经常有做推销的人走来走去,烦死了。

学术的独立精神

http://www.acriticism.com/article.asp?Newsid=9097&type=1000

的确,很多东西凌驾于学术和技术至上了。

"大学精神的第一要义,我以为当是独立精神。举世皆以学术自由为大学的最高原则,而学术独立(academic
autonomy)实与学术自由一以贯之,非独立不能自由,非自由不显独立。而归老于中山大学的陈寅恪,显然是独立精神的现代榜样。"

"1953年底,陈氏学生汪�南下,劝请陈氏北返就任中国科学院中古史研究所所长;陈氏提出不信奉马列主义、不学习政治的条件,随后更有著名的《对科学院的答复》,呼应自己早年所作《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对于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我认为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说'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正如词文所示,'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贤所同殉之精义,其岂庸鄙之敢望。'一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页111-
112)"

陈寅恪,简直就是我的偶像。

真搞不懂,大学里面还要教那么多政治,考研也要考政治。

2007年9月13日星期四

南京的社会道德

http://blog.tom.com/blog/read.php?bloggerid=12103&blogid=55904

南京出了个彭宇事件,让我又回想起原来在学校的日子。

上大学的时候,经常去大桥南路的家乐福。每次在大桥南路乘车,都很难挤上去。人比较多,不讲秩序,而且不是一般的不讲秩序。我是不喜欢挤来挤去的人,明明我都站好了位置,还有人拼命将你挤开。

有一次,也是在挤公交,有个老人在我侧后方,我特意让出半个身位让他先过,结果他还用力想把我挤开。我都差点想骂人了,哪有这种人。那种感觉,就像给人吃了块糖,别人捅了你一刀。

在公交车上,可以看到原因。上车后,无分男女老少都一窝蜂的疯狂抢占座位。后来我发现年轻人也很少给老人让座的,想想看,怪不得老人抢得那么凶。

我刚到南京的时候,延续了在家的一贯做法,看到老人就让座。老人坐上座位,不但不跟你道谢,甚至还不看你一眼,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样子。

这就是南京吗?这就是我选择渡过四年大学的地方吗?

最后毕业回家,我又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彭宇事件,会给南京敲响警钟,还是会恶性循环。

Reign over me

查理是个可怜的人,有一个知心的、从不抱怨他的老婆,还有三个可爱的小女孩。

以上说的并不是他可怜的地方。

他的可怜在于,在911那天,他失去了全部,包括一只狗。

接着,他就生活在一个自由的、封闭的世界。

幸和不幸,可以在一瞬间转变。

今天去开会,很幸运,一下来就打了辆的。

但是不幸的是,车子没走出街口,就收到会议取消的消息。

人,真的很渺小。

2007年9月10日星期一

迟到的感觉

今天是911,昨天是910,也就是中国的教师节。

其实当老师挺不容易的,特别是遇上我这种挑剔的学生。

在我的学生生涯里,让我印象很深的老师可以说没有,让我特别崇拜的老师也没有。

好多老师的名字,我都不记得了,甚至连姓都忘记了。

小学老师到现在还记得住的,只有2~3个;初中的老师,也只有2~3个,还有一个是我特别讨厌的;高中的老师,记住的稍微多一点,但是没什么特别的回忆;大学的老师,记不记住都差不多吧,我觉得大学的老师最不负责。

小学的时候,感觉老师就像上帝一样;初中的时候,就有点叛逆了,开始对老师有看法;高中的时候,自己学自己的,老师不大帮得上忙;大学的时候,就没有特别认真地学过,也没什么东西可以请教老师。

现在回想起来,上大学的时光是有点浪费了,许多问题没有解决,现在就摆在面前了。现在如果遇到老师,我会问许多问题,但老师又会回答我吗?

我也想过当老师,讲我想讲的,教我想教的,但这样会被接受吗?会教得好学生吗?

其实,当老师真的不容易。

祝所有的老师节日快乐。

2007年9月8日星期六

无糖巧克力

去正佳的友谊问了一下,以前有Guylian"吉莉莲"的无糖巧克力,现在卖完了,要等下一批进货。

吉莉莲--海洋贝壳巧克力的创造者
  -GuyLian(Galler)-
  吉莉莲是海洋贝壳巧克力的始祖,是比利时最重要的盒装巧克力生产商之一。三十多年前Guy and Liliane
Foubert共同创建了吉莉莲巧克力,今天的吉利莲已成为比利时盒装巧克力的佼佼者。世上海洋贝壳巧克力的创造者,手工制作,颗颗经典。海风和海浪造就了浪漫的情愫也造就了贝壳的妩媚多姿,当贝壳中盛满了浓浓的甜香在口中静静溶化又该是种什么样的感觉?
  并且"吉莉莲"巧克力是唯一被比利时王室授予金质奖章的巧克力品牌。在当地,吉莉莲巧克力通常是不送人的,因为它真的是太好吃了,人们实在是舍不得送人的――Too
good to give away!
――这就是吉利莲巧克力。优质榛仁:选用西非优质可可,及来自地中海的优质榛仁,是榛仁酱和最纯正的液态巧克力的最完美的结合,绝对不含酒精及动物油脂,同样适用于素食者以及爱好健美的人士,牛奶巧克力,白巧克力以及黑巧克力三者的完美结合使吉莉莲巧克力具有大理石般的光泽。
   工艺严谨考究,采用全封闭,双层比利时传统。
   吉莉莲拥有25000平方生产厂房,每天可供应75吨优质巧克力;每一块吉莉莲巧克力都是比利时精湛手工艺和先进设备的完美结合,无论从形状,颜色,还是口感都是世界顶级的,均由手工制作完成。
   享"AMBAO"认可:欧盟唯一认可的纯可可脂标志,表示产品为高品质的100%纯可可脂制成,无任何代可可脂,在超过130个国家畅销。
   Guylian(Galler)――
   Guylian today containues to follow thw creative and ambitious
footsteps of Guy and Liliane Foubert ,who founded the company more
than 30 years ago,and is now the leading manufacturer of boxed
chocolates in Belgium.
   Guylian's unique chocolate creations are now sold in more than 132
countries around the globe,and this rapidly expanding distributor
network is supported by Guylian's team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spcialists working closely with their local partners in each market.
   The production facilities in Sint-Niklaas continue to
grow,following this rapid expansion,and are now able to produce more
than 75 tons of the fines quality chocolates per day to satisfy the
worldwide demand for Guy and Liliane's original creations.

"吉莉莲"还跟猪有关哦:
最贵族的巧克力莫过于黑松露巧克力,黑松露是一种价比黄金的菌类植物,滋味鲜美,是欧洲老饕们的最爱,只生长于巴黎邻近森林的地下,必须靠猪的灵敏嗅觉才能发觉。比利时巧克力师傅仿其香浓鲜美之味,以独特手法制造出松露系列,堪称巧克力中的极品。

网上还找到另外一款,也是比利时的:

比利时Leonidas
除了这些高端产品,比利时还有许许多多平民买得起的温馨巧克力,譬如说为一杯咖啡而打造的巧克力"Cafe-Tasse"、将巧克力作成蜜饯甜点的"Neuhaus",以及发迹于地铁站,专为最后一分钟才记得送礼的莽撞小子而设的"Leonidas",这种巧克力是惟一的鲜巧克力,每一粒
"Leonidas"从出品到您亲自入口品尝均绝对不超过4周,LEONIDAS(列奥尼达斯)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它的新鲜度和不含防腐剂,绝对100%手工制造。这也使得其产品的保质期只有短短的60天,因此全球所有的LEONIDAS(列奥尼达斯)代理商都必须每14天从布鲁塞尔空运进口新鲜巧克力,配上精美的包装,绝对满足顾客高档品位追求。所有的LEONIDAS(列奥尼达斯)巧克力都是在布鲁塞尔制作完成的,原料都是采用最好、最高品质的材料:纯可可亚、新鲜牛奶和奶油、土耳其榛果、意大利杏仁、马里欧樱桃,多达80种不同的口味,从美味的栗子巧克力到绝妙香味的曼浓咖啡、开心果仁到香槟酒,直至到低糖的巧克力,且每种都拥有独一无二的制作配方,保证谁都会被它独特的奇妙魅力所吸引。

大多女性顾客担心的肥胖问题,在LEONIDAS(列奥尼达斯)巧克力身上绝对不会出现。纯手工制造及高品质的材料构成了低卡路里的
LEONIDAS(列奥尼达斯)巧克力。更有推出不久的无糖系列让您大可在放心品尝美味的同时,将担心身材肥胖等的烦恼抛诸脑后,去体验一下真正的丝滑口感。

口味包括鲜奶油、居家奶油、奶油利口酒、可可、威士忌、香槟、椰子等口味俱全,买哪种倒要煞费踌躇,多加思量了。

小猪又在天上了

虽然只是去15天,但还是不舍得。

其实两个人乘大巴去机场挺好的。

挥了很多次手,最后等到看不到猪头了,才停下来。又有点忍不住了。

记下了最后看到猪的位置。猪神啊,要保佑小猪平安回来。

2007年9月1日星期六

为何不能实事求是

很久没有上学术批评网了,又看到了一些震惊的消息。

为何学术腐败屡禁不止,为何自我吹嘘成为自然?

急功近利是主因,评判者的无能是条件。

既然你不懂,你就不要瞎评判。

---------------------------------------------------------------------------------------------
http://www.acriticism.com/article.asp?Newsid=9081&type=1001
这样一个以剽窃起家的骗子,他的拙劣骗术在我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居然屡屡得手。从他个人网页介绍的情况看,他不但得到了北京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的头衔,还成为北京大学人类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人类学和民俗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人类学重点学科负责人,甚至还被我国另一所著名高校清华大学的社会学系聘为兼职教授。我为北大和清华的学子们感到悲哀。据说北京大学的校领导还为这位"大师"在校园内的未名湖畔作为特殊待遇分配了一所四居室的住房,因为与季羡林教授比邻,使他有资本到处吹嘘自己在北京大学"享受的是季羡林的待遇"!

如果说蔡华在法国学习了几年,多少还有些学术能力的话,那么他除了这部欺世盗名的"专著"之外,似乎还应该有其他的研究成果问世。但从他在北京大学的个人网页上看,似乎他除了忙于四处吹嘘之外,在这几年里并没有发表什么成果。网页上列出的唯一一篇论文是2000年发表的"纳人亲属制度的结构与婚姻家庭悖论的终结"(载《公共理性与现代学术》,三联书店),似乎还是他博士论文的一部分。我们的蔡教授自1995年拿到博士学位以来,11年里"吃"的还是那一篇博士论文,他的学术研究工作的"产出"是不是也有点太单薄了!

据蔡华自己在《人类学的执着问道者――蔡华先生访谈录》(载《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1年第1期)中自述,他在1973-1976年就读于长沙铁道学院外语系法语专业,毕业后到云南社会科学院工作,1984年赴法国巴黎第十大学学习人类学,1995年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该论文于1997年出版法文版,
2001年在美国出版英文版,书名译成中文为《一个无父无夫的社会――中国的纳人》。也就是这本书,使蔡华一举成名,据说他因此获得巴黎第十大学人类学系成立31年来第一个获得最佳博士论文提名的毕业生。据蔡华自己在这篇访谈录中披露,"当时的答辩委员会主席就对我说:'不知道您是不是满意了。……
如果教育部还有更高的荣誉,我们也愿意统统给您'"。我们不知当时还有什么人在场听到并能够证实这番话。不过,在中国留学生当中即使有些人得到了类似的口头赞扬,之后再用自己的嘴把这番话去到处宣扬的人,恐怕并不多见。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篇访谈录到处充斥着蔡华借他人之口来对自己进行吹捧的言辞。例如,在谈到其他外国学者对他研究成果的评价时,他说:"值得一提的是另一位法国人类学家Ballentier,第一次听见我的研究介绍时,他评价道:'哎呀!这样一来,我们五十年的奋斗全泡汤了'"。
在谈到出版界的评价时,他说"法国大学出版社的总裁看过这本书后告诉我,他的雄心壮志就是把这本书翻译成所有重要的语言"。在访谈录的最后,他表示"我会提出一些有别于前人的各种学派的想法的东西,将来不排斥我会把它叫做'某某主义'",俨然一副当代学术大师的气概。在访谈录的结尾处,当人们问到他这部著作的中文版何时与国内读者见面时,他明确表示"希望在2002年"。

现在已是2006年了,国内的读者们期待多年的这本值得翻译成全世界所有重要文字的学术名著始终没有与中国读者见面。与此同时,蔡华凭借他的这部著作,接二连三地获得了国内外多项重要奖项。根据他个人网页的介绍,他在2002年获得法兰西科学院授予的"法语国家大奖"金牌,2003年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一等奖。尽管有人说"法语国家大奖"是法国为鼓励外国人用法语写作的奖项,但仍是一项国内学者从未得到的国际奖;而北京市社科一等奖,则应当说是国内省市级科研成果的最高殊荣。


看到这里,人们不禁想问,在国际和国内连连得到大奖的这本书究竟是本什么样的学术著作,以致引起世人这么高的评价?后来甚至连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格尔兹也对之感到兴趣,专门写了一篇长篇书评。其实,把格尔兹的书评与其他没有来过中国、不了解中国也不了解中国学术研究状况的西方学者们的评价放到一起,可以明显看出他们大多是被蔡华对云南省泸沽湖纳西族"无夫无父"的婚姻习俗所吸引,是被蔡华所描述的当地自由开放的男女性关系所吸引。法国科学院的评委们和格尔兹,都不可能对蔡华描述事件的真伪提出任何质疑。由于他们对书中研究对象毫无所知,在某种意义上,他们都不是合格的学术评判者。

但是那些多少了解一些中国少数民族情况的西方学者,特别是自己也或多或少对泸沽湖纳西族做过一些调查的西方学者,他们对蔡华的这部到处吹嘘的《一个无父无夫的社会――中国的纳人》的评价又是怎样的呢?

蔡华这本书2002年在法国获奖后,在西方学术界也引起关注。2003年2月《Asian Ethnicity》(亚洲族群)杂志发表了一篇署名
Koen Wellens的书评,2003年《Asian Anthropology》(亚洲人类学)杂志发表了署名Chou
Wah-Shan的书评。也许是国人对国外的学术杂志关注不够,这两篇书评直至近期才被译成中文,发表在《西北民族研究》杂志2006年第3期上(见附件1和附件2)。这两篇书评确实使国内的读者们大开了眼界,进一步了解到国外学术界对蔡华这本书的真正评价。

这两篇书评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它们对蔡华这部在国内外连连获奖的著作是什么评价呢?在看到蔡华借他人之嘴对自己这部专著的学术影响给予大肆吹嘘后,相信读者们一定会很好奇。笔者在读完这两篇书评后,对蔡书的基本评价是:剽窃他人研究成果、歪曲当地社会事实,臆造出一个耸人听闻的"无父无夫的社会",哗众取宠,盗名欺世。

既然已经对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大胆剽窃,对自己观察到的和从文献中读到的事实和案例也进行了肆意歪曲,并在自定义的逻辑游戏中写完了自己的"博士论文",混到了巴黎大学的学位,假如多少有点自知之明,多少有点心虚之处,蔡华在毕业后悄悄地找个饭碗也就算了。但是这位老兄却不然,以为天下只有他兼通中文和英文、法文,天下只有他到泸沽湖地区做过调查,自认为可以瞒天过海,而且以这部专著为垫脚石,就可以当上"学术大师"了。所以他不但没有夹起尾巴做人,而是像本文开始时所说的那样,以为有这样一部有轰动效应的法文专著和英文译本,再加上恬不知耻的自我吹嘘,就可以与费孝通教授齐名,就可以放手囊括国内外一切重要学术大奖了。真是太小看了天下人!
--------------------------------------------------------------------------------------

我对人文的东西不感兴趣,从小就觉得那是一些无聊的、用来吹牛的东西。长大后我才发现,其实人文也是一种科学,也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只不过我所处的环境,我所在的国家让我有这样的感觉。从小学到大学,都听厌了那些文科课里面的大话。从内心,我是对学文科、做社科的人很有看法,觉得他们是社会的寄生虫,毫无贡献可言。

连实话都不敢讲,连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东西都不敢说出来,还做什么研究?

既然是做研究,就允许错误,而且只有说出来了,让别人指出错误,才会有进步。

错,也要大声说出口。

我觉得社会要宽容错误。允许犯错,才能创新。中国人都被吓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