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2002年,我在校时的100周年,今年宣传力度好像比较猛。
在新浪的主页,也能看到校庆的宣传。
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吴良镛先生,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中国第一人的王澍先生,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尤肖虎团队都是很好的名片。
特别后两者都是解放后培养的人才。
历史可以追溯很久,但真正有意义的校史,我认为是从解放后院系重组后的南京工学院开始。
真正意义上的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作为一个整体,在1952年已经消失。
国立东南大学的师资、精神、校舍散落在现在的许多学校里面。
校舍,现在主要是作为文物存在。师资,只能在一两代内发挥作用。精神,有时候也敌不过政治。
学校的发展,很多时候要靠政府政策倾斜和资金补给才能得以延续。
学校在解放后艰难的条件下能培养出有一定号召力的人才,是挺不容易的。
看看现在的排行榜,大多排在前列的学校的背后总会有。。。的身影。
可能每个学校都有通过授予官员学位来获利,只不过是多少而已。
在校园的时候,总觉得这里不顺、那里不妥,其实校园只是社会的一个缩影。
所以,很多人在学校的时候骂学校,到社会多年后懂了,其实不是学校的问题。
同学聚会也好、校友聚会也好,多会忘掉当年的不愉快,回忆起美好的时光。
在大学的四年,无忧无虑,过得挺好,感谢在一起生活学习的朋友们。
刚毕业的时候,真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东西,好像很多都没有实际作用似的。
后来在工作中遇到问题,需要做判断,脑海里面就会冒出一些想法,这些想法中学没学过,那可能就是大学学的吧。
我建议学校还是要多重视本科的教育,因为工作中会发现有些很基本的知识和逻辑,实际中却会有争议和误解,而且说不清道不明,甚至闹出笑话。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