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3日星期五

Scapegoat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07-08/04/content_21117.htm

古代,每年7月10日是犹太人的"赎罪日",这是犹太人的重大节日。这一天,犹太人会举行赎罪祭,请求上帝宽恕自己的罪。
赎罪祭有一个主要的仪式:通过抓阄决定两只活公羊的命运,一只称作"the Lord's
goat",即"献给上帝的羊";另一只则称作"scapegoat"或"escape
goat",即"被放逐的羊"。后一只羊,即是著名的"替罪羊"。

替罪羊在古犹太历史占据着重要地位,除了在重大节日上有替罪羊外,圣经中也有另几个替罪羊的典故。
  一个出现在《旧约》中,上帝为考验亚伯拉罕的忠诚,叫他带着独生儿子以撒到一个指定的地方,然后杀了以撒献给上帝。正当亚伯拉罕要拿刀杀以撒时,一个天使出现了,对他说:"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前面林子里有一只羊,你可用来'祭献'上帝。"于是,亚伯拉罕便把小树林中的羊抓来杀了,献祭了上帝。
  一个出现在《新约》中。耶稣为救世人的罪恶,宁愿钉死在十字架上,以献祭上帝。并且,耶稣祝福门徒在他死后也这样去做。人都有罪,而耶稣替人承担了罪,这就像古犹太人的赎罪日中的赎罪羊,所以,基督教教会常将耶稣称为赎罪羔羊。

文章里面的几个例子:
①小手指的所谓残疾是无能的替罪羊;假如,一个天使出现了,对他说,上帝看你太苦,所以命我修复了你的手指。那么,以后他会怎么样呢?我想,他一开始或许会感激天使,感恩上帝。但接下来,他会发现,和以前一样,他不会交朋友,不会体育活动,不会追女孩……尽管他的心病没有了,但除了小手指发生了变化之外,他的其他一切都没有发生重要变化,他还是以前那个孤独寂寞乏善可陈的大男孩。甚至,我想,假若上帝真派了天使修复了他的小手指,他很可能会怨恨上帝的,因为他用以逃避自己的人生真相――"我不行"――的一贯借口被剥夺了。

②追星是不成长的替罪羊;杨丽娟没有友谊,没有工作,没有学业,没有爱情……这一切自然不会因为见到刘德华而得到任何改善,即便杨丽娟从此开始发愤图强,也不知要花多少年才能从她极端自闭的世界走出来。可以说,寻找刘德华是杨家三口共同的借口,他们一同制造了这个"替罪羊迷局",共同围绕着杨丽娟的幻想而努力,那样就可以逃避他们的失败人生了。当梦想实现时,"替罪羊迷局"就真相大白了,他们不得不要直面不堪的人生了。面对后还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杨父已无法再承担,于是选择了终极逃避――自杀。自杀,常被我们理解为绝望。其实,自杀是强烈的不甘心,自杀绝不是认输,相反是不愿意认输,不愿意承担认输后要承担的巨大责任,于是甘愿以死来逃避。

③理想和工作互为替罪羊;她想追求理想,但她没有勇气去承担追求理想一旦失败的责任,于是每当渴望追求理想时,就会感受到这种压力,然后就找了一个不追求理想的借口――我目前的工作很好。同样,她的工作有许多挑战,常令她有受挫感,但她多少不愿意去面对"我不行"这种感受,也不愿意去想改进工作的办法,这时就会想起她美好的理想来,由此美好的理想也成了不好好工作的一个借口了。我把自己的分析告诉蓝,她愣了一会儿,最后说:"是的,我感觉自己的确是在逃避,的确是工作不顺时会想到理想,真想追求理想时又想到了工作,但真是没想到,这种左右摇摆原来是懒惰,是不愿意承担责任。"

真相令人不安。并且,面对真相,还须承担起直面真相后的责任来。为了逃避不好的真相,也未必逃避承担责任,我们很容易陷入"替罪羊迷宫"中。所谓"替罪羊迷宫",即将自己在事件A上的原因归结到事件B上,认为事件B应该为自己在事件A上的不利局面负责。做了这个归因后,我们随后会常因事件B而长吁短叹,认为它应该为自己在事件A上的失败而负责。但是,假设事件B不存在了,你的事件A就可以得救了吗?

因为这个社会中有太多的禁忌,因为我们人性的一些脆弱,还因为其他一些特殊原因,"替罪羊迷局"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要看破这个迷局,可以做一个很简单的工作。你不是怪罪一件事吗?好,那假设这件事按照你的意愿被纠正了过来,又如何?在心理治疗中,这个技术叫"搁置"。即,我们暂时把你最苦恼的事放到一边,假设这个苦恼没有了,看看你会如何。一旦做了这个工作,很多潜意识所玩的花招会立即被斟破。

如果我们自己经常使用某一种或几种抱怨,那么我们也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工作――假设你不必抱怨了,你又会如何?这时,你会发现,这个抱怨没有后,你的生活还是老样子,和以前没有什么分别。原来,你也深陷于你自己制造的"替罪羊迷局"中。

其实,简单来说替罪羊就是借口,所谓的破解"替罪羊迷局"就是要知道,生活是没有借口的。或许,平常我们找借口,是为了解脱。但有时候,非但不能解脱,还越陷越深。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也是一样,或许能成功,或许会积重难返。

我觉得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两难的选择。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