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3日星期五

当初的决定

现在新决定下来了,感觉当初的决定有点不周到。

可能是吧。但是当初的决定也是有原因的。

现在回想一下,主要可以归结为下面的几个:
1、工作的郁闷。朱工作得并不愉快,找到好的工作也不容易,所以我想进修一下会好点吧。
2、学习的兴趣。朱觉得学法语挺开心的,去那种环境读书应该也会开心的吧,而且朱也难得找回自信,所以我想朱继续学下去会好起来的。
3、年轻的冲动。年轻人都想自由的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我和朱都不例外,所以我想既然我出去的机会不大,朱出去看一下总是好的,起码可以回来跟我分享。
4、家里的要求。家人老是会说学习学习、学历学历,听得多都烦了。好像拿不到个研究生就活不下去一样。所以,为了满足一下大家的虚荣,而我又不想为此去花时间弄个硕士,朱出去一下也好吧。

总的来说,上面的原因还是很合理的,至少现在我仍然这样认为。但现在做出新的决定,并不是否认当初所做的决定,是现实情况和实施的过程出现了问题。

问题也可以归结为下面的几个:
1、学习的难度。当初我觉得,大部分中国的优秀人才会选择到美国学习,在到法国留学的那部分人中,朱算是不错的了,应该没什么问题。上面的推论我现在还是认为是成立的,但只有半年语言学习带来了适应期的不足,拿到语言成绩后申请学校的仓促,再加上去的时候法语也才学了几个月,结果很难申请到理想的专业。其实李XX刚去德国的两年也是过得不咋样的,后来就好点,但朱没有那么长的时间。
2、工作的难度。其实是上一个问题的延续,如果申请不到理想的专业的话,毕业后找工作是比较困难的,现在海归没有以前那么吃香,找工作还要看专业队不对口,成绩好不好。对于原来学英语的朱来说,在法国除了那个英法互译的专业以外,也很难找到其它合适的专业了。但是这个专业在国内的话,也不觉得紧缺,而且是很少公司要招这样的人。当然,学了总比没学要好,可是优势不明显。
3、冲动的惩罚。朱出去后不久,我们都感觉到不适应。朱还自己忍着,报喜不报忧。我是也忍过,但是实际上忍无可忍,人都快发疯了。如果两个人都觉得不快乐的话,跟当时快乐学习的初衷就很大矛盾了。在异国他乡,的确是会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当时的想法太过理想化了。
4、虚荣的反思。我承认知识的重要,但我觉得为了别人的要求去拿个文凭是没有意义的。其实工作中也可以学习,也可以进步。况且生活是自己的事情,为什么要去听别人的呢?只有自己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
5、婚姻的约束。我现在感觉到,婚姻的约束还是很大的,如果你是要做一番事业,是要为自己的目标奋斗,就必须要做出牺牲,而婚姻不容许这样的牺牲。其实外国人的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不结婚有更多的自由。20多结婚,将近30生小孩,然后就小孩上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好了大学毕业了,开始解放了,自己已经50多了。可以开始第二次生命。实际上,大学毕业以前的生命不完全属于自己,大学毕业后结婚前的生命才真正属于自己,结婚后到小孩毕业前的生命不属于自己,然后又是自己的。现在,我只剩下50多岁以后的完全生命了,我的理想是活到65~70岁,还有10多年的时间,如果能好好过就不错了。但在不属于自己的20多年里,婚姻可能会带给人幸福,也可能不会。幸福,是一种看起来容易,实现起来很难的东西。

人,其实是很无助,很难去突然改变一些不好的东西,只能沿着原来各轨迹慢慢的改变。或许可能成功、或许因时间不够、力量不够而失败。但是如果突然改变很多的话,可能会跌出原来的轨道,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

当初,可能我们太想很快改变一些东西,导致了现在的结果。其实很多东西都是矛盾的,既要沉稳又要有突破,这只是大官吹牛打官腔的时候才能做到的。很多情况,无论你愿不愿意,你只能2选1。

即使这样,我也不后悔当初的决定,如果朱可以在那里认真学习,真正学到点东西回来,就算是拿不到Master的入学,起码朱也到过几个欧洲的城市,感受那里的氛围,增长了见识;起码朱也在欧洲宁静优美的小镇上住过一段时间,呼吸一下新鲜干净的空气,理清一下杂乱的头绪,重新给自己定一个目标。那样,我已经很满意了。人很难得有机会放下那么多的东西,去做一件想做的事,虽然我没有给你三年的时间,但我尽我的努力而且在各方都还能接受的情况下给了你半年的时间,我对自己所做的也比较满意。现实社会有太多的束缚,我想要有充分的自由,甚至到处流浪,不需要房子、车子、工作,但可能吗?所以,只能接受现实了。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尝试一下自己的梦想。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