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8日星期六
开始倒数
2012年1月19日星期四
最近看的几本书
《小时代 1.0》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三重门》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蝙蝠》
《鲸鱼女孩 池塘男孩》
《小时代 1.0》,看了十页就看不下去了,真是不知所云,很明显我不是目标人群。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貌似篇幅不长,看完了。
《三重门》,篇幅有点长,也看完了,写的是一个"文艺"的中学生。
第一次听说《三重门》,是听到高中的一位同学提起,后来她去了北大。
后来在大学的宿舍看到了《三重门》,厚厚的,翻了几下没认真看,到现在才找时间翻完了。
表达的是Puppy Love?没啥特别感觉。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最近电源上映了,很火的名字。第一次看九把刀的作品,感觉挺不错的,至少知道我的中学是白过了。
九把刀号称"有连续14个月每个月出版一本新书",如果每本都有这样的水平,就很厉害了。
以前看了不少蔡智恒的作品,台湾的作品一般都会涉及到 考试、复读、地震、台风、兵变、大选。。。
虽然知道有这些内容,但看起来还是不会有重复的感觉,可能对我来说这些还是很新奇。
《蝙蝠》、《鲸鱼女孩 池塘男孩》
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第一次的亲密接触》非常之火,但这本我却不大喜欢。
后来看了他的《夜玫瑰 》、《孔雀森林》、《�寄生》、《爱尔兰咖啡》、《洛神红茶》、《亦恕与珂雪》,都非常的喜欢。
可能工作忙吧,很久没留意、没关心、没看蔡智恒的作品了。
蔡智恒应该不算是多产的作者,如果刻意等他的新作,估计会比较郁闷。
《蝙蝠》挺感人的,很少有作品会引起我那么大的情绪波动,蔡智恒的文字似乎有种魔力。
《鲸鱼女孩 池塘男孩》,又一部关于美女的故事。
作者基本没有去描写她的美,她的美也不是一个关键,感人的还是他们在一起时光和经历。
2012年1月6日星期五
南京十三郎?
这部电影的主角是钗,女人,女孩?
我倒觉得这部戏的主角是男人,特别是中国男人(军人和小男孩),而那个外国牧师可以做第一男配角吧。
电影的开始十分感人,虽然保卫国土是军人的职责,但是在撤退时几乎能成功出城的情况下还能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很不容易的。
只要行踪暴露,就会受到日本军队的围剿,从他们开枪的那刻,我就知道了结局,一个没有悬念的结局。
但过程却是出乎意料,当我看到军人们多次用人肉做盾牌去面对吐着火舌的钢铁坦克,将帮着手榴弹的身体作为炸弹时,我对眼睛几乎失去了控制。
战友们牺牲了,李教官一个人守护着教堂,在女孩们快要遭遇悲剧的一刻,成功吸引了日本兵,最后同归于尽。
这部戏的精彩基本上到此为止。
接着,就是外国小混混变身为英雄的个人表现。比较重要的一幕就是约翰遇到同伴但仍然坚持留下了假扮神父,这一刻美国英雄主义出现了。
最后,本来一直在龙套的小男孩做出了伟大的牺牲,一命换一命凑齐了十三钗。十三钗,并不都是女的。
本身是卖点的失足妇女与女学生角色反而显得十分单薄。在日本兵发现教堂有女人的一刻,就决定了她们一定会出事,或者部分,或者全部。
日本兵第一次进教堂时,女学生引开日本人救了了妓女们一命,最后妓女们又还了一命。
另外,张大导演有将任何题材的电影带上情色韵味的能力。虽然玉墨穿旗袍扭屁股很有魅力,但要不要多次反复出现啊?
为了体现 金陵十三"钗"?
2012年1月3日星期二
梦回南京
今天,1月4日,早上8点30分,办公室,整理桌面。。。
生化就跟往常一样,走在本身的轨道上,没有任何改变。
以至于我怀疑前几天是否真的回过南京,好像只是睡了一觉醒来。
毕业5年的时候也回过一次,那次刚好参加婚礼,顺便同学聚会。
这次,就2个人在城市里穿梭,没有打扰任何人,也没有留下任何的痕迹。
校园基本上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略微改造了一下,多了许多车。
城市的变化大些,多了好多的高楼、多了地铁、多了地下街道,马路上堵得夸张。
去了些熟悉的地方,往日的时光又浮现在脑海,像梦一样遥远,但却又在眼前。
吃饭了时候,跟小猪妈说不知自己是不是在做梦,她还开玩笑让我打自己一下。
看着人、自行车、电动车、机动车混杂的街道,在广州是很久没有看到了。
当年很不习惯南京不大自由的氛围,但在号称自由的城市,却也没有使用电动车的自由。
自由是要有条件的,也是相对的。
其实大城市都差不多,都是那么忙乱,那么拥堵,生活也不轻松。
看着路边带小孩的夫妻在取自行车,突然想像留在南京生活又会怎样。
可能会生活在梦里,也可能会被这里困扰。
还是留着一个梦吧。